登录 搜索

新年见面礼!超4500册!

发布时间:Dec 30, 2024 转载处:珠海金湾区图书馆


还有1天

2024年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岁末年初

超4500册新书

作为金图2025年

送给大家的第一份新年见面礼

2024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从文艺名家的离世,到全球政治局势的紧张,再到科技的飞速进步,回顾过去的十二个月,无不充斥着转折和巨变。

在文化领域,我们失去了几位伟大的艺术人物:琼瑶、叶嘉莹、郑佩佩、“麦格教授”玛吉·史密斯、爱丽丝·门罗和詹姆斯·C·斯科特,这些文学与影视的巨匠用艺术构建了我们对于爱、人生与情感的理解,他们的陨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幸好,也有好消息传来,今年10月,韩国作家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成就不仅意味着韩国及亚洲文学的胜利,也开启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2024年,国际舞台上也是精彩纷呈、风云变幻。巴黎奥运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上演了时达一个月的力与美的赛事盛宴,中国共有131名运动员获得奖牌,其中有62人都是“00后”:从黄雨婷和盛李豪拿下首金、郑钦文创造历史,到跳水小将全红婵卫冕……而美国大选和韩国戒严的发生则将全球的政治局势推向了更加复杂的局面,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许多人开始思考自由与秩序、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与此同时,赛博格的概念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逐渐走向现实。2023年爆火的ChatGPT志在“读万卷书”,模拟人类的思维世界,今年横空出世的Sora堪称“行万里路”,尝试对整个物理世界全景式再现。Sora不需要复杂的3D建模,也没有繁琐的逐帧渲染,输入一句话即可呈现画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百年前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即“句子是实在的图像语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生物技术的突破,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赋予了“新世界”这一概念全新的意义。在赛博世界的交错中,爱与死亡不再仅限于生物学的范畴,它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与哲学维度。

(Sora Turbo生成的视频)


正是在文化、政治与科技的变动中,我们见证着“新世界”的到来。

在这个岁末年初,金图上架了4500余册新书,这些图书不仅涉及了语言、性别、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还与当下的社会、时政和文化热点紧密相连。无论是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还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探索,这些图书都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独特的启示。

本期金图严选,从新上架的图书中精选出了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爱、死亡与新世界的关系,并为我们的2025年带来希望和勇气。

【金图严选】位于二楼服务台右侧


爱:亲密关系与自我重塑

随着社会变革与个体自由意识的觉醒,亲密关系的内涵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婚姻和恋爱关系,到现代友谊的发展,我们正在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在这场情感认知的革命中,亲密关系不仅仅是社会结构与角色的维系,它更是对自我需求的回应,是自由与平等的体现。

汪民安教授在《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中提出,真正的亲密关系应以友谊为核心。通过福柯的哲学思想,作者阐述了友谊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不束缚个体,反而在自由与理解中促进双方的成长。友谊是一种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它能够让人保持独立性,在无压力的空间里共同进步。这一观点深刻挑战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传统认知,让我们重新思考:爱,不仅是依赖与归属,更是自由与平等的象征。

与《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相呼应的是《赛博格时代的爱情面孔:从“我爱你”到“我@你”》。这本书从现代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对爱情的冲击。“尽管机器有助于或能够有助于连接情感,但它也可以切断人与其他人的联系。”随着社交媒体与虚拟平台的崛起,爱情愈加碎片化,情感的互动不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而是跨越时间与空间,通过电子屏幕传递。然而,虚拟的情感交流往往缺乏深度与真诚,使人际关系变得表面化、浅薄。如何在这一背景下保持情感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两本书的对话揭示了亲密关系深刻的转型与挑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在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同时,依然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爱的定义,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平衡,既保持自我,又不失去情感的温度与深度。


死亡:意识与生命的终极探索

死亡,作为人类思想中最深邃的议题,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探讨的核心命题。

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兴起,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发生了变革,科学与哲学的交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视角——死亡不再是消失,而是一种转化,是从一种存在状态到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渡。

《死亡并不存在》提出“零点场假说”,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意识与物质的转换。书中通过量子物理学语言阐释死亡或许是通向另一种存在的门槛。这一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解,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正如琼瑶老师在遗书中所写:“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死亡可能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火花的熄灭,意味着辉煌的结束,也可能是另一种形态的开始。

宫下洋一的《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死亡视角。书中提到,所谓成熟的社会并不是单方面地强行要求人必须活下去的社会。通过讲述日本人在面对安乐死时的思考和决定,宫下洋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勇敢而尊严的死亡观,即死亡不仅是生命的自然一部分,更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权。当生命不再能维持人的尊严和独立时,安乐死为那些不愿过度依赖他人的人提供了一种“优雅”的离世方式。

书中的小岛美奈便是这样的例子,尽管她身患重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她并不抗拒死亡,而是勇敢选择在最清醒的时候,通过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或许对某些人来说难以理解,但在她看来,死亡并非一种逃避,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尊重和自主选择。她所表达的思想正是对死亡的积极理解:面对无法改变的苦痛,死亡的选择是一种对自我尊严的捍卫。

面对死亡这一永恒命题,我们或许可以采取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理解它并接纳它,甚至超越它。


新世界:语言、性别与全球化的交织

语言是人类最为基础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承载着思想的表达,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与文化构建。无论是日常对话,还是社会的制度性话语,语言总是潜藏着巨大的权力结构。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词汇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性别偏见。例如,“保洁员”几乎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而“保安”则几乎是男性的专属;“娘娘腔”这一词语充满了对男性的贬低意味。这些偏见通过语言无形地塑造了社会对性别的期待与限制。

阿曼达·蒙特尔在《语言恶女》一书中,深入剖析了英语中的性别偏见,揭示了这些词汇如何通过日常交流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中。她通过幽默而犀利的语言学分析,指出性别偏见不仅通过社会结构固化,也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蒙特尔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打破这些偏见的策略,鼓励我们通过语言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挑战性别不平等的根基。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也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批判。作者马克·费舍尔在书中指出,在消费主义与信息过载的时代,个体情感被商品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疏远。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情感交流变得碎片化,人际互动也因此越来越浅薄。在这种背景下,费舍尔不仅让我们看到现代社会情感危机的根源,也为我们提供了寻找自我与情感联结的路径——在全球化与消费至上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真实与情感的深度,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八十本书环游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借助80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了一场跨越全球的文学旅行。这本书以一种生动且富有趣味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伦敦、巴黎、开罗、加尔各答、上海等世界各地,沉浸在不同文化与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从狄更斯到鲁迅,从伍尔夫到马尔克斯,阅读不仅仅是翻阅文字,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旅程;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构建世界观与认知结构的桥梁。

此外,兰小欢的《置身事内》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分析,也展示了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独特作用。书中通过具体案例,描绘了地方政府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经济治理和政策实施,如何通过土地融资、债务融资等手段推动现代化进程。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位置,也为我们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在全球化、资本主义与性别平等的交织中,语言、情感与经济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从个体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社会性别结构的深刻冲突,到全球化的未来,我们正在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希望本期金图严选能为大家点亮一盏启示的小灯,指引着大家在新的一年、新的世界里找到方向。


01.《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作者:汪民安

索书号:I267.1/3200

此书是学者汪民安的思想访谈与随笔集,从2006年到访巴黎寻踪法国理论,到2023年的当下对社会与技术的一系列思考,时间跨度正好是21世纪的这二十多年,综合呈现汪民安在知识与经验、理论与现实之间所进行的探索。


02.《赛博格时代的爱情面具:从“我爱你”到“我@你”》

作者:玛蒂娜·伯德特

索书号:C913.1/470 

本书作者从当代欧洲精神分析家的临床视角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在21世纪,我们面临着一种新的爱情秩序,交往的对象仿佛不必具有不可取代的个性特征,联系取代了关系。作者对假设的详细探讨既有科学研究,也包含了一些患者故事,深度共情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寻找和感受爱情的不易。


03.《我们问对动物了吗?》

作者:万仙娜·戴普雷

索书号:Q95/755

科学哲学家万仙娜·戴普雷以首字母为序,从26个关键词出发,讲述发生在动物、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养殖者、动物园饲养员、驯兽师身上的有趣或惊人的故事,拷问我们对于动物所做、所想乃至“所思”的成见,重新审视动物行为学的理论立场及由此做出的所谓“科学”的解释。


04.《女字旁》

作者:殳俏

索书号:I247.57/16319

本书讲述了三个姐妹的人生成长历程,时间横跨三十余年。李媛一家人的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木匠父亲李顶梁按照女字旁给三个女儿起名为李娴、李媛、李婷。女儿们随着这个家庭的辗转迁徙,伴随着诸多匪夷所思的悬疑事件,最终纷纷逃离家庭。


05.《语言恶女》

作者:阿曼达·蒙特尔

索书号:H0/118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06.《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

作者:马克·费舍

索书号:D033.3/9

这本小书非建构性大文本,与宏大的理论叙事格格不入,却对“现行社会经济秩序”来了直击入心的一剑击杀。它由一系列关于社会文化的观察性描述、个人反思、回忆组成;将社会观察与流行文化结合,诊断社会情绪和时代问题。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对自我的痴迷,重新强调社会性,会怎么样……是本书提出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对如此之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如此情绪化和变革的经历。


07.《八十本书环游世界》

作者:大卫·丹穆若什

索书号:I106/256

大卫·丹穆若什教授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经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答、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尔卡丘克……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08.《置身事内》

作者:兰小欢

索书号:D630.1/97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09.《君幸食》

作者:扶霞·邓洛普

索书号:TS971.2/538

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三十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


10.《她是幸存者》

作者:格蕾丝·赵

索书号:I712.55/363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11.《如何成为你:和波伏瓦一起追求真实》

作者:斯凯·克利里

索书号:B821-49/1989

本书以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女性普遍的现实处境为线索,以存在主义思想为基础,探讨女性如何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摆脱恐惧和刻板印象,抵达生命真实,实现自我。


12.《古生物食堂》

作者:土屋健

索书号:Q91/40

本书是一本角度新颖的古生物科普图书。作者幻想早已灭绝的古生物如果仍然生存在现在,人们如何寻找它们,并合理利用它们制作成现代的美味佳肴。它更像是一本以古生物为食材的“深夜食堂”式的生活类图书。


13.《死亡并不存在》

作者:田坂广志

索书号:O413/38

本书通过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深邃而震撼的心灵旅程。当你意识到死亡或许只是一道门,是一场大回归时,你对生命的理解会迥然不同,这段人生的旅程也会变得很棒!


14.《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

作者:宫下洋一

索书号:I313.55/99 

在《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中,宫下将目光转回日本,跟踪采访决心安乐死的小岛女士,记录下她的心路历程以及她与家人的互动。在宫下进行采访的同时,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也在同步采访,将小岛女士的经历拍摄成了纪录片《她选择了安乐死》,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