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搜索

解谜了!这艘船!

发布时间:Dec 13, 2024 转载处:珠海金湾区图书馆



在中国南海深处,一艘沉睡了800余年的古船破水而出,举世皆惊。它的面世不仅为世人推开了一扇洞悉古代海洋贸易与历史文化的绮窗,更彰显了我国水下考古领域无畏艰险、锐意创新的磅礴气魄。12月8日下午,“南海Ⅰ号”考古项目领队魏峻和崔勇二位老师化身历史的引航人来到金湾区图书馆,引领广大读者们踏上一场“探秘中国水下考古的海丝印迹——解南海Ⅰ号:‘沉睡’800余年的商船迷踪”的探秘奇旅。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是金图致力于海丝文化普及的一年。这一年里,金图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年初到岁末,这些活动带领读者们深切地感受到海丝文化的魅力,而岁末的本场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今年活动的压轴大戏,它如同一把烈火,将大家心底对海丝文化潜藏的热情彻底点燃,关注度持续飙升。消息发布后,报名者纷至沓来;金图甚至屡次追加名额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活动当日,现场座无虚席,氛围热烈非凡。



图片




图片



南海秘宝 丝路宋舟

活动伊始,魏老师便以其渊博的学识与对考古的热忱,聚焦“南海Ⅰ号”水下考古与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等核心议题,为我们揭开了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


图片


魏老师开篇即直言:“‘南海Ⅰ号’的发现对中国水下考古而言意义非凡。”“南海Ⅰ号”的发现堪称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接着,魏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英国人迈克哈彻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其在中国南海发现的明代沉船文物。华侨将此事上报国内,但国家文物局竞拍无果。这一事件促使耿宝昌先生呼吁建立我国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1987年3月,水下考古工作相关小组成立。同年春,英国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合作,在台山和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了宋元沉船“南海Ⅰ号”,极大推动了考古队伍建设。


“然而,‘南海Ⅰ号’初期的考古探索困难重重。”魏老师缓缓地说。1989年的首次调查因人员和技术限制未能确定沉船位置,项目搁置。直至2001年,香港建设迪士尼乐园期间,竹篙湾水下考古调查迎来转机——香港潜水店老板陈来发与朋友捐资120万港币,得以重启“南海Ⅰ号”调查。


图片



魏老师还强调,“南海Ⅰ号”沉没海域环境恶劣,海水能见度极低,悬浮颗粒与季风、水流等都给考古带来巨大挑战。但考古团队大胆创新,采用整体打捞并移至博物馆保护研究的策略,此迁移式保护策略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在他看来,“南海Ⅰ号”高达18万件的考古成果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在于考古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它改变了沉船保护的传统观念,为上海“长江口Ⅱ号”清代沉船打捞提供了借鉴。


同时,魏老师还深入为我们剖析了两宋时期的海洋贸易。通过一系列精美的陶瓷、金银等珍贵文物图片展示,他生动地描绘了两宋时期跨越国界的海上贸易网络,展现了那个时代海上丝路的繁荣景象。


魏老师感慨道:“希望更多人了解‘南海Ⅰ号’,关注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才的涌入,中国水下考古必将续写辉煌,让更多沉睡在海底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海临渊 寻商觅帆

作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崔老师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系统地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专业的水下考古课。


图片


“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成就极为显著。”崔老师开篇点明主题。从古代憋气潜水采珠到现代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人类探索海洋的征程从未间断。

接着,崔老师又与我们分享了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例如,我国最艰难的整体打捞“南海Ⅰ号”项目,其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纪元。它的成功出水填补了古代海洋贸易史的空白,是水下考古的重大突破。“长江口Ⅱ号”采用创新的弧形梁打捞法攻克了浅水区作业难题,展示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最深的水下博物馆是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它通过抗压外壳和电梯系统,让游客可直接观赏到珍贵的古代水文记录。“南澳Ⅰ号”取出部分文物之后,余下文物连同遗址一并采取金属罩原址保护的方式留在原地,最大限度地确保文物得以妥善留存。崔老师还特别提到了“深海勇士号”在“西北陆坡一号”和“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上所取得的新发现。一号沉船携带了正德元年瓷器,而二号沉船则保存了大量的优质木材,这些发现均为明代航海贸易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图片


正如崔老师所说,在这片蓝色星球上,仍有无数秘密等待着勇敢者去揭开。“每一次下潜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一次深刻致敬。”他的讲述激发了读者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美好憧憬。


两位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丰富翔实的展示资料,令在场所有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之中,沉浸感十足。活动随后进入问答环节,读者们踊跃提问。

有读者问到“水下考古发掘中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文物”。魏老师回应,水下考古有一套专门的规范流程,从发现文物时的拍照、测绘,到处理脆弱文物,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

有小朋友好奇在水下考古时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崔老师幽默地分享道,自己总是选择率先下水,因为这样更有可能率先有所发现。事实上,崔老师因总能发现许多别人找不到的东西,常被大家调侃为寻找沉船中的“大熊猫”。魏老师则风趣地补充,在水下较暗环境中工作时,潜水员有时会通过在心里默默唱歌来排解孤独和枯燥感,这一说法引来了在座读者的会心一笑。


图片




图片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答,问答环节在热烈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现场读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对水下考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被两位老师的专业与热情所感染,对考古事业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在这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漫漫征程背后,是一群心怀热忱、矢志不渝的考古学家与工程专家的身影。正是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奉献书担当,才让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才让那些沉睡海底的历史重见天日。本次活动在读者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地拉下了帷幕,也为金图这一整年的海丝主题活动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够继续跟随着金图探索海丝的步伐,不断夯实海丝文化的知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