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搜索

粤 曲

发布时间:2018-02-25 00:00:00| 作者:

【项目简介】

020.jpg


粤曲是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艺术,也是深受斗门人民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曲艺社作为我区普及面最广的民间组织之一,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斗门粤曲是揉合了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岭南表演艺术。如今,全镇有十三家业余曲艺社,其中荔山业余粤剧团历史最为悠久,已有120多年历史,曾多到中山、平沙、新会等地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烜赫一时。并凭自编自导自演的《颗粒归仓》在1978至1979年度代表斗门参加佛山地区业余文艺调演。乾务镇多家业余曲艺社也获得多项市、区荣誉。


此外,澳门粤曲界爱好者也会不定期来乾务镇,与业余曲艺社进行学习交流。曲艺社作为我镇普及面最广的社团,越来越发挥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是促进文明新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2011年6月,粤曲被列入珠海市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珠海市斗门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临中山市,南与本市金湾区相连,西面和北面与江门市接壤。总面积674.8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为22.1°C,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现有常住人口48万,其中户籍人口38万。该区下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五个镇,共有100 个行政村, 214个自然村。


斗门区的粤曲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现全区共有专业粤剧团1个,业余曲艺社48家,有显利乐坛、霞山乐坛、桥园乐坛等乐坛10多个,粤曲爱好者队伍庞大。在五个镇中,尤以乾务镇的曲艺活动最具代表性。乾务镇地处珠海市西区南部,背山面海,地势开阔,东南与珠海港相接,西隔大海与台山、江门两市相望,是广东省出海五大门中的崖门、虎跳门、鸡啼门出海交汇的“金三角”。全镇常住人口5.5万人,旅居港澳、海外乡亲3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全镇共有13家业余曲艺社,其中荔山业余粤剧团已有120多年历史。




【历史渊源】

001.jpg


斗门区的粤曲最早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乾务镇乾北村喜爱音乐弹唱的村民自发组织一个弹唱团体叫做“调雅乐”,吸引了三乾的音乐爱好者纷纷参加。后来更名为“广雅堂”,大家利用晚上时间练习弹唱,并增置锣鼓柜。1914年乡人梁文炎等人组织“醒世社”,创演配合时代潮流的宣传话剧,并联合“广雅堂”成立“移风社”全男班粤剧团。四十年代初,以乾务光汉学校校友会分立的民锋、天雷体育社组织天雷音乐社,除购买常用的传统乐器之外,还不惜重资购置吉他、洋琴、小提琴、竹琴、萨克斯、京锣钹等乐器,曾以集体创作的粤曲《普天同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1957年,乾务镇的粤曲爱好者自发组织“乾务文娱组”,后又更名为“乾务业余粤剧团”,到各村落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荔山业余剧团光绪年间创立时叫“龙雅堂”, 始建于光绪乙未年(1895年),经历120多年的风雨,期间三易其名至今仍薪火不辍,从中可管窥中国的百年变迁、百年起伏。解放后改为“荔山业余粤剧团”,文化大革命的骤然而至,使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荔山业余粤剧团改称“文化革命宣传队”,并且排练了极有革命色彩的《三借红砖》、《颗粒归仓》等曲目,传统的曲目十年里几乎没有上演过。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类红色曲目也就被束之高阁,荔山业余粤剧团被允许重新演出粤曲,文革结束后又重新叫回“荔山业余粤剧团”,直到现在。

团里的资料记载:(龙雅堂)声扬斗新,誉满黄梁,当时艺苑,可称佼者。当时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能哼上一段粤曲,干农活时、聚会时都要唱一嗓子。




【基本内容】

      斗门区的粤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002.jpg


      (1)曲本。曲本由古代至现代,故事内容推陈出新,创作体现了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如现在创作的曲目通常以歌颂“新农村,新风貌”的内容为主。一有新的大新闻,各曲艺社的队员们都会花上几天的时间琢磨,通过收集资料,看新闻报纸,最后在一起编写出一本完整的剧本。曲本在不离传统的基础上,体现符合现代的特色,使得具有悠久传统的粤曲文化得以传承。


      (2)编导。编导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通常一部完整的粤曲下来需要优美的词文、优美的唱腔,优雅的舞台意境,剧情编排出来要取其精华,剧情跌宕起伏。编导通常由老艺人和团长一起,对曲目进行研究改进。整部戏的排练过程都比较紧张,为了保证质量,演员们要反复排练,达到每个人都需“入戏”,才能演出,因此,贯穿整场戏,成为一部好的作品,编导是功不可没的。


018.jpg


      (3)排练。粤曲在表演上讲究八个字:眼神、真情、身形、功架。表演的时候节奏感强,舞台感也强,在排练方面下的功夫一点也不能少。如何淋漓尽致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发观众的共鸣是十分重要的。粤曲的特技有20多种,遇到特技表演,更要求形象逼真,技巧准确、俐落。社员需反覆训练,配合默契方能完成。粤曲各行当有各基本步法,有按北斗七星的形状踏七步而得名的七星步。小武和刀马旦的主要步法---车身。还有许多花旦必须掌握的基本步法,如俏步和单边步等,都十分讲究。包括背台词,练唱腔,舞美等细节,一样也不能马虎。


005.jpg


      (4)演出。斗门的粤曲吸收了传统粤曲的唱、做、念、打等多种丰富的表现手法,一部完整的曲目表演下来,有一套程序。首先要自我介绍扮演的角色,俗称“自报家门”,其次就是“引子”,然后再进入“定场诗”,“坐场白”,主角唱功扎实,表演艺术高超。演出的场所和范围也遍及各行政村,社团与社团之间经常联袂演出、研讨、交流,基本上都是免费送戏下乡,曲目的主题刻画与舞台呈现,以及设备都是精心准备的。通常台下都会座无虚席,在留住老观众之余,也能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品味。一有机会,区曲艺协会就会组织各曲艺社之间进行交流演出,或出外参加比赛,成绩骄人。




【相关制品】

曲谱作品:《搜书院》手抄复印本            1975年

 《扭纹媳妇恶家姑》手抄本     1978年

 《春满园》印本                      2008 年


014.jpg


乐器制品:二胡、扬琴、大锣、钹、横箫、大小木鱼、快板、琵琶,更融入了吉他、大提琴和萨克斯等西洋乐器。




【代表性传承人】

1.黄荣亮, 男,出生于1952年,荔山业余粤剧团副团长 。    1972年加入荔山业余粤剧团,最初荔山业余粤剧团聘请了广州市粤剧团黄仁初任教两年,受到了专业老艺人的启蒙学习,年轻的时候跟随当年的五山宣传队指导员学习演唱粤曲,现担任团里的副团长一职,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年青一代唱粤曲,风雨无阻,一教就是十多年。除了自己可以编曲作唱外,也正在积极培养一批能够编曲作唱的能手。同时致力于凑集资金维持曲艺社的正常运作,不断改善曲艺社的场地设施。每逢镇里的重大节日,黄荣亮都会组织曲艺社艺人到各村进行免费专场演出,深受村民欢迎和赞许。

2014年5月,黄荣亮被确定为珠海市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谭淑卿,女,出生于1965年,斗门区粤剧团正印花旦。1980年加入斗门(县)区粤剧团工作至今师成老艺人欧少康、,省粤剧院著名演员陈丽嫦等。从艺31年,演出曲目有数十首,其中以粤曲《竞价选票》获2007年首届广东省曲艺大赛珠海赛区三等奖,粤曲《愿为蝴蝶绕孤坟》获广东省政协第三届“四洲杯”广东赛区优秀奖。以演闺门旦、青衣见长、声音甜美、吐字清晰,行腔润流畅,特别是唱腔运气,方面颇有特色。对粤曲艺术执着、热爱、刻苦钻研,在省市举办的曲艺大赛中屡获殊荣。近年致力于培养辅导年青一代,言传身教,将自己数十年的从艺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学员,使粤曲艺术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12年4月,谭淑卿被确定为斗门区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何国雄  男,出生于1947年,受邀参加“艺术点亮人生”曲艺讲座授课。在老干大学、区曲艺班担任曲艺教师3年,教导学员110多人。在东风小学领衔戏曲进校园培育工作2年多,教授传承学生120多人,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并夺得市银奖。在微信群办远程教唱曲艺,有学生98人。担任斗门区曲协主席,组织全区活动,获市、省、国家授予优秀基层曲艺工作者称号。

2018年6月,何国雄被确定为斗门区区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主要特征】

粤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中国地方戏曲里算得上是一个大曲种。这个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南国红豆”的粤曲,无论以其曲目之多还是影响范围之广来说,在海内外都称得上是赫赫有名。斗门区的粤曲注重形式,舞台美感较强,场景古朴典雅,主要特征从几方面说明:


(一)从唱腔来说,其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本土艺术风格。


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粤曲的基本声腔为“梆簧”, 一般分为板腔体系与曲牌体系。斗门粤曲的曲牌板式极为丰富,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粤曲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主要分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三大类,现在乾务剧团的老艺人大多沿用平喉方式演唱,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说唱、弹唱、表演唱等。


017.jpg


(二)从戏服头饰来说,其早期的戏服头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然后加以改良,比较素雅。传统粤曲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后来戏服呈多样化,由当初以布料为主到现在采用绸缎,汗布,棉毛,外增加珠片、胶片、金线等饰品来点缀。戏服颜色种类主要是分为三类:一、正五色,又称上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二、副五色,又称下五色,包括粉红、湖(蓝绿色)、蓝、紫、绛(红带紫)。三、杂色,包括秋香(啡黄)、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蓝色)、古铜(金啡色)、灰、金和银。戏服的颜色除了有衬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阶层等的分别。荔山业余粤剧团通常主演古装戏,一套完整的粤曲下来一般要2至3个小时,小生、花旦等主角,从出场到完场至少要更换4至5套戏服。


013.jpg


(三)从乐器来说,其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剧团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吹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箫等;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扬琴;拉弦乐器包括二胡、板胡、擂琴;敲击乐器包括:双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后来,更接纳了萨克斯、大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多元化。


(四)从乐队来说,行内称乐队或乐师为棚面,锣鼓的领奏者为掌板。乐队一般由12至15人进行演奏,安坐于戏台的左则。棚面要熟悉锣鼓点才可以为观众营造气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诗白锣鼓、白榄锣鼓、闪槌。斗门粤曲在保留传统之余,也加入了西洋乐器的创新音色,使音乐效果更具多元化。


010.jpg


(五)从身段动作来说,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上马及背供。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出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不同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




【重要价值】

000.jpg


斗门粤曲这项文化传统在当地深入人心,回溯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她是以民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形式生存与发展的。


斗门粤曲吸收了昆曲、京剧的特色而演变,不断创新,形成了婉约清新,曲调优美的曲调。粤曲不止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文艺样式的演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与民族记忆的延续,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斗门粤曲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开放融通、包容并蓄、择善而从的岭南文化属性,无论是曲本的撰作、唱腔的磨砺、拍和的选择,还是本土的传唱、异域的流播,粤曲在政权更迭、时代变迁的历程里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出形态和演唱风格。而我们对研究斗门粤曲文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推荐视频